五彩端午,“粽”享安康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粽子飘香,古风流长,为进一步引导小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端午来临之际,南京市永泰路小学开展“五彩端午,粽享安康”主题节日活动。
五月五,话端午。
为了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所凝结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让学生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内涵。各班纷纷开展端午节主题班会寻根溯源,讲端午节的由来、话端午习俗、读端午诗歌、赏端午视频,主题班会的开展引起了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端午节不仅是粽子节、龙舟节,更是民族节、爱国节。通过主题班会,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深植童心。
五月五,品香粽。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粽子又叫“角黍”、“建粽”,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有了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孩子们试着动手包粽子,与家人一起煮粽子吃粽子,感受节日美食的内涵,共同弘扬爱国情怀。
五月五,挂艾草
《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孩子们学着古人在端午节采集可驱邪祛病的花草,精心制作艾草花束,悬挂于门,烘托浓浓的节日气氛。
五月五,编彩绳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线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的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绳。据说,戴五彩绳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孩子们也自己动手编织出一条条美丽的五彩绳,戴在手腕上,祈愿节日安康。
五月五,佩香囊
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初五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除了插艾叶、菖蒲,系五彩绳等各种避邪物的风俗,还有佩香囊保平安的风俗。香囊内有朱砂、香料,清香四溢,有防止毒虫侵扰,祛湿避邪的功用,并成为祈福吉祥的象征。学生们制作的香囊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缤纷了节日时光。
五月五,画彩蛋
咸鸭蛋是端午的“五黄”之一,端午节画鸭蛋,有逢凶化吉,健康平安的寓意。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里写“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节日里学生们挑选好鸭蛋,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涂上各种颜色和图案,赋予鸭蛋节日的生命力,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鸭蛋,为节日增添了无限乐趣。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传承与实践活动,我们一起探寻端午节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让遥远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少年儿童相互碰撞,焕发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