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陶会名师工作室2023-2024年度工作总结
时光记载着付出与辛劳,岁月见证着收获与成长。过去的一年,是我们探索、深耕、共生、同长的一年。回首过去的一年,工作室始终秉持着创新与进取的精神,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潜心共学,行稳致远
在这一年里,工作室全体成员以学习为舟,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前行。坚持阅读各类语文教育理论书籍,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知识底蕴更加深厚。积极参加省内外语文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无论是线上的思想碰撞,还是线下的热烈讨论,成员们都全情投入,分享彼此的感悟与见解。
(一)开展专题学习与研讨
博采众长才能日臻完善,学习交流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很有必要,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把“纸上得来”的知识内化,就离不开边读边思。思而再读,读思结合,方能致远。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工作室在陶会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钻研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围绕 “创意写作”“项目化学习” 等主题,开展热烈的研讨活动。2023年3月,工作室开展研修活动,大家聆听了工作室导师吴勇带来的《跨学科写作:基于问题探究的学习任务群》和陶会老师带来的《跨学科写作任务群的主题探寻》的专题讲座,然后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研讨,最后整理了《“跨学科写作”任务群的主题探寻与实践探索》一文发表。
(二)阅读与分享相结合
阅读是教师知识和智慧的“充电器”,更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工作室倡导好书共读与自主阅读相结合的研修学习模式。在陶老师推荐下,工作室成员利用假期和自己的零散时间自主选择关于“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创意写作”等相关的理论书籍认真阅读,并作相应的读书笔记,再定期上交相关的读书心得或论文。在每学期起初,工作室都会召集大家开展读书分享会,将自己读到的好书或者读书心得和工作室的成员相互分享。书香留痕,落笔生花,大家读书、思考、实践,在学习方法、观书译理、撰写心得的同时,养成了专业思考、专业阅读、专业表达的习惯。
(三)加强业务研修
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补充新知识。工作室为各位成员提供了参加各项培训的机会,坚持定期组织成员进行线上线下各类培训、撰写心得体会。陶会老师带领工作室全员积极参加工作室组织的各项专题培训,“’助力成长’青年教师教学节能提升专题培训”、“第二节全国诗意教育论坛活动”等,我们收获满满;利用假期,工作室全员多次聆听王崧舟、孙晓天、夏雪梅、窦桂梅等专家的培训,将概念与实例相结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对跨学科学习进行一次又一次深入学习,深度思考……正如我们常说:你渴望什么,就能收获什么。老师们学到了技能、提高了素质、丰富了经验、开阔了眼界,在工作室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二、深耕课题,研思共进
做有深度的语文教育者,方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工作室成员始终牢记初心,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了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了课题《跨界学习理念下小学创意写作教学研究》的实践研究。在论文发表、案例开发、辐射带动、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工作室围绕课题开展了专题课研讨、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课题研究汇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省市科研专家的充分肯定。例如,在2023年11月开展的 “跨界学习理念下小学创意写作教学研究” 课题研讨活动中,工作室成员们展示了精彩课例、分享了自己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每位工作室成员还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个人课题研究,真正做到了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一年来,工作室成员参与的课题研究涵盖省级、市级和区级多个层面,为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十余位成员近20篇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育》《教育视界》等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陶会、李莹莹两位老师的汉字文化课例设计在南京市汉字文化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陶会、汪晨两位老师所展示的课题“跨界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创意写作教学研究”课例被《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全文收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学习理论知识,探讨科研方法,做问卷,做分析,做统计,找问题,找突破口,最终由陶会老师主持、工作室成员全体参与的省级课题在今年6月份顺利结题。
三、课堂践行,拔节生长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工作室成员展示风采的舞台。一年来,工作室以 “素养导向,课堂为本” 为理念,积极组织老师们参与各级各类展示交流活动。以课为媒,加强教学研究,促进交流合作。工作室成员们精心设计的一堂堂精彩语文课,充分展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的热爱。
为了更好地推广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工作室承办了“品汉字之魅、解文本之味、显教学之趣”专题研讨、 “辩课进校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小学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语言实践型课堂”理念下的创意读写主题教研活动等。在活动中,工作室主持人作了专题讲座,深入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时,工作室成员以新课标为指引,展示了多节优秀课例,涵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多个方面。这些课例充分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此外,工作室还与其他学科的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了 “素养导向下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实践探索” 、“与美术学科相融的跨学科写作典型课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等专题研讨活动,邀请了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通过这些活动,工作室成员们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
四、逐梦前行,收获成长
岁月流转,时光掠影。一年来,工作室闪现出无数个感人的镜头:积极参与线上听评课教研活动,大家常常是白天给学生上课,深夜才开始秉烛评课教研;勤耕课堂,上传优质教学资源数不胜数,辐射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无论“双减”还是“延时”,工作室成员从不缺席且孜孜不倦:送教送培从未间断,横溪小学、梅龙湖小学、安徽蒙城、重庆万州等都留下了工作室送教、交流的足迹。同时,工作室与社会各界合作,举办了多场语文教育公益讲座,为提高全民语文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春种秋收,不负韶华,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工作室的老师们也成为了学科教学的示范者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者。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每一次的观摩研讨、主题研修活动,工作室都会把相关教学资源第一时间发布在“陶会创意读写工作室”公众号上,到目前为止,工作室已发表多条教育教学链接,关注人数不断增加,真正起到了资源共享、辐射引领的作用。工作室全体成员含英咀华、行稳致远,不断磨砺、完善、沉淀和提升,逐渐走向成长之路。
一年来,工作室里的各位老师们也在工作室的各项活动中不断历练成长,在各级各类语文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工作室的强大实力。李莹莹老师在市级赛课中两次荣获二等奖,谈笑老师在区级赛课中获特等奖,马洁、梁春红、候靓、端木梦雨等获得区赛课一等奖。十几位老师在区级论文和案例评选中获得一、二等奖。工作室成员主持立项和结题的课题多达二十几项,其中陶会老师、李潇洒老师还获得了省、市级结题和立项。工作室老师们还积极申报各级公开课和讲座,精彩的课例展示和内容丰富的讲座,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自春华而来,捧秋实而归。这一年,工作室全体成员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每个人都在这里历练、成长,不断超越自己,也采撷到了缕缕芬芳。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工作室成员必将继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忘初心,躬耕不辍,砥砺前行,怀揣收获与责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